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1日下午14—18时,世界汉学与中国学研究大会:“一带一路”与世界汉学发展的分论坛:中国古代典籍外译与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之三成功召开。论坛的上半场由南昌大学佘晓玲研究员主持、宁夏大学贾海燕副教授评议,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的8名师生与会发言。论坛的下半场由中山大学郭丽娜教授主持、武汉大学张鸿彦副教授评议,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的6名师生与会发言。
上半场发言
发言人:郭丽娜(中山大学)
发言题目:《可唱的宋代诗词与艺词敷格——德 ·莫朗的宋代诗词翻译实践》
中山大学教授郭丽娜围绕法国汉学家德·莫郎的宋代诗词翻译实践展开发言,指出其代表作《宋代诗词选》重视文音关系,通过音声的感染力,来唤起西方听众对中国诗词的同情。郭丽娜指出,此举为艺术移置在宋代诗词翻译中的创新运用,让可唱的宋代诗词焕发出新的活力,在跨文化领域中拓宽了艺词敷格的实践领域。
发言人:张鸿彦(武汉大学)
题目:《〈道德经〉在俄罗斯传播早期的文献考证及其特征分析》
武汉大学副教授张鸿彦的发言聚焦《道德经》在俄罗斯早期传播的文献考证。张鸿彦指出,《道德经》在俄罗斯的早期传播深受社会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影响,存在一些具有争议性的文献和被人忽视的资料。张鸿彦以各类文献手稿为基础,从典型个案出发,对老学在俄罗斯的早期传播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梳理,试图纠正以往汉学界对俄罗斯早期老学传播的错误认知。
发言人:孟珺捷(青岛科技大学)
题目:《从文学翻译到汉学翻译——19世纪〈诗经〉在德国的译介》
青岛科技大学副教授孟珺捷以19世纪《诗经》在德国的译介为主题,从自由翻译谈到汉学翻译。孟珺捷提到,19世纪初的德国掀起了译介东方文学的热潮,文学家开启了对《诗经》的自由翻译。该报告通过对19世纪具有代表性的《诗经》德文译本及其译者进行个案分析,厘清19世纪德国《诗经》译介的发展脉络,展现这一历史时期《诗经》在德国传播的整体风貌。
发言人:吕霄霄(常州大学)
题目:《论〈易经〉“言象意”思想对西班牙语诗歌的影响》
常州大学讲师吕霄霄关注《易经》“言象意”思想对西班牙语诗歌的影响。吕霄霄基于“文学他国化”理论,结合《天力》和《龙与月》两部诗集,分析了《易经》“言象意”思想对西语诗歌的影响,以及该经典文本促使西语文学文论新质的产生,进入他国化的成熟形态,突出了《易经》对西语国家的哲学家、作家、艺术家乃至普通民众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线上)
发言人:林娜娜(河南大学)
题目:《苏联时期风格相异的两部〈道德经〉俄译本之比较》
河南大学林娜娜老师以苏联时期风格相异的两部《道德经》俄译本比较为主题。林娜娜指出,杨兴顺的译文明白晓畅,准确性较高;别列列申以郑麐的新编本为翻译底本,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诗体译本。该报告强调,在对比两部译文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与发掘中国文化典籍外译方式的多种可能。
发言人:张祥权(复旦大学)
题目:《冯家福英译〈道德经〉的译者身份与接受效果研究》
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张祥权围绕《道德经》英译者冯家福的“华裔离散译者”身份研究展开发言。张祥权认为冯家福的英译本《道德经》是研究美国道教的重要文本,他基于冯译本《道德经》文本以及相关人物传记,对翻译始末进行了爬梳,指出该译本旨在服务学生、便于教学,是华裔群体是“中学西传”中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
发言人:刘容(山西师范大学)
题目:《奚如谷和伊维德〈赵氏孤儿〉英译研究》
山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刘容的发言以奚如谷和伊维德《赵氏孤儿》英译研究展为题,她指出此译本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13、14世纪的中国戏剧活动,并分析了译者处理文本时的涵化及异化翻译策略,探寻此译本对中国戏曲海外译介的推动作用。
发言人:唐佩芸(湖南工业大学)
题目:《〈穆天子传〉欧德理译本的深度翻译研究》
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唐佩芸聚焦《穆天子传》欧德理译本和翻译特点,她提到欧德理译本运用的深度翻译策略有益于彰显译者主体性、他者视角下原文本历史和文化形象的建构,以增进读者阅读期待,对于中国典籍“走出去”有一定借鉴意义。
评议人总结
宁夏大学副教授贾海燕对上半场发言进行了总结。贾海燕指出,这一场发言主题是个案研究,信息丰富,材料详实,每位发言者都有着独到见解,让我们深入了解了《道德经》《诗经》《易经》等经典的翻译世界。总的来说,上半场的发言可以归纳为比较、影响、文献、译介历史策略、溯源考证。第一点比较,上半场的发言不管是对同一个文本不同译本的比较,还是对同一个译本不同译者的比较,都体现出我们海外汉学研究学科学术理论方法的特点,是一种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的研究。第二点影响,上半场发言中有几位学者都谈到不同的个案,探讨在译介过程当中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探析译介的价值。第三点文献,上半场的发言体现出发言者们非常细致的文献梳理。还有第四、第五点,译介历史策略和溯源考证也是海外汉学研究领域对历史学方法的应用。贾海燕还提到中国经典的翻译,其实不同的个案也表明它在不同文化语境当中,不同的时期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我们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还是要总结出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中的特点。此外,对于不同国别的汉学研究,可以进行打通,关注不同语种之间的交叉性。
下半场发言
发言人:佘晓玲(南昌大学)
题目:《〈三字经〉六次俄译考》
南昌大学研究员佘晓玲提炼了《三字经》的六次俄译考。佘晓玲指出,俄罗斯汉学家重视翻译《三字经》源于该书的实用性及文化价值,各译本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既充当满汉语教材,又是俄罗斯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简明百科全书。各译本风格迥异,且互相关联,呈现出俄罗斯汉学发展的传统与新意。
发言人:贾海燕(宁夏大学)
题目:《17—19世纪西方人对“诗六义”的译介与诠释》
宁夏大学副教授贾海燕围绕17—19世纪西方人对“诗六义”的译介与诠释主题展开发言。贾海燕提到,17至19世纪西方人对“风、赋、比、兴、雅、颂”诗学概念的译介诠释是中国诗学西传的滥觞,其中晁德蒞、顾赛芬等人的解读为后世汉学家的“诗六义”阐释提供了参照,特别是其有关“比”和“兴”的讨论开启了中西诗学对话的先声。
发言人:张红梅(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题目:《老子〈道德经〉的禅创特色与美学形象建构——史蒂芬·米歇尔〈道德经〉》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副教授张红梅从史蒂芬·米歇尔《道德经》转译本出发,旨在探究译者的翻译创作肌理,源于译者对中国优秀传统经典的思想传承和译者禅创意识的美学形象建构。这种传承与创新取决于译者思想谱系与经典普世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展现了中国“大道至简”的美学文化形象,重塑了“他者语境”古为今用的现代文化形象,为国际中文教育的拓展提供新方法、新途径和新的阐释方式,也为世界文明互鉴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发言人:谢明光(北京外国语大学)
题目:《论欧洲近代早期西文文献中的中国政制》
北京外国语大学谢明光老师围绕欧洲近代早期西文文献中的中国政制主题展开发言。谢明光提到,在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中,入华传教士不仅将西方的政制以“义礼之学”的名目介绍到中国,也将中国的政制介绍到欧洲。在这些有关中国政制的西文著述中,他们都试图强调文人士大夫所扮演的角色,体现出不同人文背景的知识人对中国传统的认识和呈现。
发言人:崔佳(南开大学)
题目:《以墨注儒与比较融合——汉学家理雅各英译〈墨子·兼爱》研究
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崔佳围绕理雅各英译《墨子·兼爱》,探讨以墨注儒与比较融合。崔佳基于理雅各《墨子·兼爱》上、中、下三篇的译文,探讨理雅各“以墨注儒”的翻译动机及其背后所映射的适应主义护教观与比较宗教观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立场,进而明辨理雅各“比较融合”的翻译观与汉学观。
发言人:王士佳(青岛科技大学)
题目:《中国神话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意义探蠡》
青岛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士佳以中国神话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意义为主题展开发言。王士佳以中国神话在英语世界的外译为例,通过对中国神话的特性、价值性和意义性进行阐述,结合对现存英译本的分析,为中国神话如何外译能更好地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参考性建议。
评议人总结
来自武汉大学副教授张鸿彦对下半场发言进行了总结,下半场前三位的发言可以归纳为复译和转译。首先是复译,我们要思考,为什么一部著作在一个国家要进行多次翻译?复译的必要性何在?第一,可能是译者觉得前人翻译得不够好;第二,译者出于他的特定目的;第三,译者在不同的阶段对译作有不同的思考,会对自身译本进行重新的翻译。第四,采用的底本有差异;第五,翻译的出发点和理解点不同。再谈转译,转译是汉学研究中不容忽视的现象,尤其是在汉学传播的早期,很多著作都是从一个大语种转译为小语种,所以转译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与深判的。第一,译者不懂原语言;第二,对译本本身十分认可;第三,出于市场需要,原译本经过市场考验,广为流传。后三位发言者的关键词可以归纳为思想与政治。谢明光老师对欧洲近代早期文献中的中国政治体制进行研究,内容详实,语料也丰富。崔佳同学通过文本细读,深挖文本背后所具有的思想政治因素。王士佳同学探寻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传达神话的民本思想。
2024-11-13
2024-11-12
2024-11-11
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