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中国学)是外国人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一座桥梁,是漫长的中国历史文化和外国的历史文化碰撞之后派生出来的一种学问,是中国文化另一种形式的自然延续。
汉学(中国学)的思潮几经变换,不断发展。为学界以及读者更好地了解、认识世界汉学界的学术成果产出,多维度呈现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图景,以“他者”之视角反观自身。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在世界汉学中心海外汉学数据库的资源支持下,特推出“海外汉学新书速递”栏目,以飨读者。
海外出版
书名:The Oxford Handbook of Chinese Philosophy(《牛津中国哲学手册》)
主编:[美]Justin Tiwald(田史丹)
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
书籍简介
《牛津中国哲学手册》汇集了资深学者及新兴学者的新论文,这些论文聚焦于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与人物。书中不仅涵盖了《论语》、《庄子》等广为人知的经典,也涉及了许多在中国古典及后古典传统中较为鲜为人知的思想家。多数章节集中讨论三个重要历史阶段中的思想家或文献:古典(“先秦”)中国哲学、中国佛教,以及儒家对佛教的回应(广义上的“新儒家”)。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易于理解的切入点,以进入更具挑战性和技术性的后古典传统,包括自宋代以来的中国佛教和新儒家思想。涵盖的主题包括伦理学及其基础、政治、知识、哲学心理学和形而上学。每篇论文都展示了在中国传统中重要主题的前沿研究成果,同时以适合广大哲学读者的方式撰写。
编者及撰稿人简介
Justin Tiwald(田史丹),香港大学哲学教授。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家及其著作上,特别是那些来自具有影响力的古典时期和新儒家时期的哲学家和文本。他的著作包括与StephenC.Angle合著的《新儒家思想》(2017年)以及与Bryan W. Van Norden合著的《中国后期哲学读本》(2014年)。他与Eric L. Hutton共同担任《牛津中国思想》系列的联合编辑。在此之前,他曾是旧金山州立大学的哲学教授。他还曾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客座教授以及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员。
撰稿人:
Waldemar Brys,新南威尔士大学Scientia博士候选人。
Erin Cline(柯爱莲),乔治城大学Paul J. and Chandler M. Tagliabue跨宗教研究与对话杰出教授,伯克利宗教、和平与全球事务中心高级研究员。
Loubna ElAmine(罗娜),西北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现为伦敦国王学院政治经济学系讲师)
David Elstein(杜楷廷),纽约州立大学新帕尔兹分校哲学与亚洲研究教授。
Chris Fraser(方克涛),香港中文大学Vice-Chancellor客座教授,多伦多大学Richard Charles and Esther Yewpick Lee中国思想与文化讲席教授。
Eirik Lang Harris(郝令喆),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哲学副教授。
Yong Huang(黄勇),香港中文大学哲学教授。
Eric L. Hutton(何艾克),犹他大学哲学教授。
Philip J. Ivanhoe(艾文贺),乔治城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教授。
Tao Jiang(蒋韬),罗格斯大学宗教系与哲学系双聘教授。
Nicholaos Jones,阿拉巴马大学亨茨维尔分校哲学教授。
Li Kang,华盛顿与李大学哲学助理教授。
Richard Kim,芝加哥洛约拉大学哲学副教授。
Karyn Lai(赖蕴慧),新南威尔士大学哲学教授。
Chenyang Li(李晨阳),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哲学系创始主任、教授。
Hui Chieh Loy(黎辉杰),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教授。
Hagop Sarkissian(沙启善),纽约市立大学巴鲁克学院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CUNY研究生中心哲学教授。
May Sim,圣十字学院哲学教授兼亚洲研究主任。
Aaron Stalnaker(史大海),印第安纳大学宗教研究系教授兼系主任,兼任哲学与东亚语言文化系教授。
Justin Tiwald(田史丹),香港大学哲学系教授。
David B. Wong(黄百锐),杜克大学Beischer哲学讲席教授。
Bryan W. Van Norden(万百安),瓦萨学院James Monroe Taylor哲学讲席教授。
书名:《王国之母:古代中国思维形式研究——语言、政治与宗教表征系统论集》
作者:[法]Jean Levi(乐唯)
书籍简介
本书精选作者近四十载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之力作,通过体系性重构与主题化编排,致力于构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精神拓扑图谱。与线性历史叙事不同,本研究采取共时性研究进路,着重解析古代文明的本体论建构及其认知范式特征。
作者简介
乐唯(Jean Levi),现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高级研究员,长期担任法国近现代中国研究中心(CECMC)中日韩研究室主任,他还曾受邀在巴黎第三大学比较文学系任教以及日内瓦大学、加拿大蒙特里尔大学讲学。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研究兴趣集中在道家和法家思想。发表的著作有《神官:官职之神性》《天子及其史官》《中国小说之传统:东西方之创作》《孔子》《背时论庄子》《三十六计新读》《万物一马也》《庄子的世界》《中国文化漫谈录》等。此外他还是法国文学团体“新思构”(La Nouvelle Fiction)主要成员。
国内出版
书名:《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
作者:[加]卜正民著方骏/王秀丽/罗天佑译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书籍简介
《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是有关明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变迁的叙述,是从社会底层看历史发展,重点是明代社会和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记录了各色各样的明代人物与他们各色各样的问题,还有那个世界里重要的事物:砖与桥,市场、寺院与邮政,女性与时尚,印刷业,激情与征兆,本书把明代生活的全貌展现出来。它不是一部明朝经济史,而是一部描述正在发生巨大商业变化的国度的文化史。
明中晚期的中国经历了一次经济变革,商业的蓬勃发展,促使社会、文化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明初朱元璋为小国寡民之乡一手打造的通讯网络,成了商业世界赖以成长的奠基石。人们追逐着时尚,享受物质的愉悦。富商巨贾把手中真金白银,换作上流阶级的通行证。在明末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金钱似乎成了唯一的筹码,旧有的社会身份乃至道德的界限,都模糊得让人困惑。本书也探讨了晚明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
作者简介
卜正民(Timothy Brook),哈佛大学哲学博士,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2015-2016年度亚洲研究学会会长。曾任多伦多、斯坦福、牛津等大学历史学教授,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圣约翰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明代社会和文化史、中国近代史、全球史,并担任哈佛大学出版社《帝制中国历史》主编。2005年获加拿大历史学会颁发的历史学奖项弗朗索瓦·泽维尔·加诺奖章,2006年获颁古根海姆学术奖,2023年获颁中国学贡献奖。
代表著作有《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维梅尔的帽子:从一幅画看全球化贸易的兴起》《杀千刀:中西视野下的凌迟处死》《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崩溃的代价:小冰河期和明朝的衰落》《忽必烈的猎豹:八百年来的中国与世界》等。
书名:《清代赴日留学生的语言文化交流》
作者、译者:[日本]酒井顺一郎著,王俊译
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书籍简介
《清代赴日留学生的语言文化交流》在宏观上从国际形势、政策制度角度,在微观上从日本社会、教育机构和留学生个人角度,分析、探究清代赴日留学生的教育文化交流情况,特别是以当时中国留日学生的大本营——宏文学院为中心,从留学政策、留学生的教育状况、留学生在课堂外与日本社会的接触,即从内、外两方面分析清代学生赴日留学的始末,以揭示清代赴日留学生的全貌。
作者简介
酒井顺一郎,博士,日本九州产业大学教授、东北师范大学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客座教授。研究方向为东亚文化交流史、留学生政策·教育史、语言政策。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10余篇。
2025-04-30
2025-04-29
2025-04-28
202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