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6月1日,法兰克福书展与德国图书信息中心以“文化的未来”为主题在北京主办第7届故事驱动大会,为现场数百位观众带来一场有关艺术、创意、文化、技术等话题的思想激荡和视听盛宴。在文化更多元、交流需求更迫切的时代背景下,多位嘉宾围绕如何跨文化讲故事、促进相互沟通理解,让翻译出版更接地气更受欢迎等议题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跨文化讲故事以及人工智能成为焦点,15位嘉宾中有5位都探讨了AI的实际应用以及带来的新机会。
了解文化差异 促进交流合作
文化差异是造成不同国家交流合作的根本壁垒,消除壁垒的主要途径是多接触多对话。
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的书籍设计师兼艺术家朱赢椿再次以一本无字书征服了现场观众,打破常规的创意设计思维让人耳目一新。第3次登上故事驱动大会舞台的他,讲了一个和虫子一起玩格子的故事。朱赢椿从小在乡村长大,一直有给小孩子做个有趣的本子的梦想,让孩子们做作业时不再感到枯燥无趣。他结合10多种虫子的活动特征,用不同的线条再现了虫子的活动轨迹,以非常有趣的方式做了《虫子本》,孩子们还可以在本子上记录自己的日常,创作出一本属于自己的书。
2009法兰克福书展中国主宾国的LOGO设计师刘扬带给现场观众一场艺术设计的视觉盛宴和对跨文化现象的思考。她从亲身经历的东西方不同文化的真实感受出发,2007年创作并自助出版了《东西相遇》,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该书很快由一家德国出版社出版并授出多国版权,成为全球畅销书,至今已出版第12版。之后她又创作了《男女相遇》《成人遇到儿童》《今天遇到明天》等多部艺术图书。在被问及创作中为何特别关注文化差异时她说,“通过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能够避免很多冲突和矛盾,更好地解决问题”。
4年前到上海生活的德国人阿福(Afu Thomas),3年前开始在微博、微信、YouTube等社交平台上发布中德文化生活类视频,粉丝有700多万,成为中国自媒体网红,也被称为“中德文化的民间大使”。在德国著名文学经纪人米夏埃拉·罗尔(Michaela Rll)的鼓励下,今年3月,他在德国出了新书《我的老虎爸爸》,讲述他与上海妻子的爱情故事(目前该书尚未授出中文简体字版)。新书在德国上市2个月就登上畅销书榜。阿福表示,“其实文化交流和沟通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只要愿意多跟对方讲话,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通过沟通理解消除文化差异是解决许多跨国合作问题的根本。”(下转第3版)(上接第1版)
跨文化出版需要跨语境的桥梁人
跨文化的翻译出版需要熟悉本国市场的出版人对文本和图书布局、设计进行本土化改造,更需要跨语境的桥梁人。
德国苏尔坎普(Suhrkamp)和英泽尔(Insel)出版社版权部主任诺拉·梅库里奥(Nora Mercurio)为跨文化翻译出版提出了中肯建议。她认为,人们都喜欢独特、有个性的图书。因此出版社需要向对方展示所推介的书有什么独特之处。要制作一份20~30页的、高质量的英文样本,让编辑了解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并附上简洁、完整的相关信息。当然,前提是要从作者那里获得作品的全部授权,这样出版社可以开发出不同的格式、版式,更好地服务作者。她强调,出版社和作者之间要相互信任,作者将全部权利交给出版社,出版社要服务好作者。第二点是出版社要深耕市场,了解市场和客户,而且了解潜在伙伴是谁。出版社要组建一个名单,逐步发展自己的人脉。出版人要多“旅行”,因为面对面的沟通有时更有效,也有利于知识和信息的积累。出版人在沟通中还要坦诚,用真诚打动对方。第三,出版人要尽可能地收集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数据,清楚细致地了解各国市场,对不同市场的一些共性和差异性进行评估,针对不同的图书制定适合的出版、宣传方案。
她指出,在购买作品版权后,翻译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出版社还要邀请作者和文学评论家撰写书评,他们的声音也很重要。出版商要尽可能地获得各方面的支持。她坦承,虽然目前苏尔坎普翻译出版20多种语言的作品,尤其是出版了很多东欧地区的作品,但因为出版社缺少懂中文的编辑,无法读懂中文图书里的含义,所以出版的中国图书较少。这需要花一些时间才能慢慢改变这个状况。
德国马蒂斯与塞茨出版社(Matthes&Seitz)出版人安德烈亚斯·罗策(Andreas R?tzer)介绍,该社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时以关注非主流的、反理性的作者迅速赢得了市场,之后出版社一度陷入困顿。2004年他加入出版社并对其进行品牌重建,2005年引进出版了《美杜莎之筏》(The Medusa Shipwreck)等畅销书,还翻译出版了俄罗斯和韩国的一些文学、哲学类作品,2009年翻译出版了一本法国昆虫学方面的图书并大获成功,这为该社推出“自然客”(Naturkunden)系列奠定了基础,成为德国重要的自然科学类图书出版商。2012年他来过中国后感到,西方应该更多地了解中国,于是经过一番前期调研后,出版了一些中国图书,他还准备翻译出版一本中国自然哲学的著作,预计6月初将在德国出版。他表示,在德国翻译出版中国图书不是易事,需要做很多工作。中国哲学类的图书在德国还比较成功。他介绍,相较于电子书,德国人更喜欢看纸质书。该社主要出版两类书,一类是很厚的、高品质的学术书,他希望百年后还是被收藏的长销书。另一类是非常便宜的大众市场平装书,希望能够触达包括学生在内的德国普通读者,拓展读者群。
海纳出版社(Heyne)科幻及玄幻文学编辑塞巴斯蒂安·皮尔灵(Sebastian Pirling)介绍了把“三体”系列引入德国市场的经历。2015年“三体”英文版在美国获得雨果奖,让他意识到,中国还有这样一位科幻作家。他马上与“三体”的版权方——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联系,购买“三体”德文版版权,寻找译者翻译,在2016年10月推出了德文版“三体”系列第一本。
皮尔灵介绍,德文版参考了英文版的封面设计,也依照英文版对一些故事情节的顺序做了调整,但他做出了3点改变:直接从中文版翻译,对人名译法保持中文习惯,让译文看上去更有权威性;给人物对话标出说话者,让德国读者更容易接受;为了保持刘慈欣的作品风格,如原著中使用了一些隐喻和成语(在英文版中很多被删减),他们在德文版中都保留了下来,“我们希望德国读者阅读时感觉非常流畅,很有吸引力,而且还能领会文中的含义,所以在书的结尾以附录形式解释了文中出现的一些暗喻或者地名。”翻译完成后进行了6轮编辑,最终将德文版推向市场。德国各地的报纸电台都做了宣传报道。皮尔灵表示,今年4月海纳出版社又推出了“三体”系列第3本《死神永生》。此外,还推出了刘慈欣13部作品的合集。至今“三体”系列在德国卖出了15万册,刘慈欣的所有小说共计卖出了25万册,刷新了德国市场上科幻小说销售的历史记录。他表示,今年10月海纳出版社还将出版中国新时代科幻作家陈楸帆的《荒潮》。他表示,会继续关注中国的科幻作家,发现新的优秀作家并把他们的作品推介到德国。
谈到如何让一本翻译作品在德国畅销,皮尔灵表示,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需要有像阿福或者“三体”译者刘宇昆这样的搭建文化桥梁的人,他们可以跨越语言障碍,并且有一些洞察,知道两个国家发生的事情;其次,出版人要有勇气做出尝试;第三,需要不断跟人打交道,包括与出版商、作者、文学经纪人等建立联系,同时也要跨越语言障碍。
未来事务管理局合伙人、科幻评论家李兆欣认为,当下中国科幻小说市场发展极不平衡,2018年共卖出300万册,实现1亿码洋,可市场上只有100本科幻小说,其中一半都是“三体”贡献的份额。市场上畅销的科幻小说品种不多,科幻杂志的发行量出现断崖式下跌,中国的科幻出版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实际上基础非常薄弱。他认为,创作者要寻找人类文化基因深处根深蒂固的重大问题,也需要更多创作者不断成长,需要整个行业的成长与沉淀。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 避免陷入“信息茧房”
人工智能将给编辑出版和影视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而新媒体公司也在尝试打破“信息茧房”的桎梏,从发掘用户的潜在兴趣出发,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
人工智能成为本届大会的一个重要议题。“谷臻小简”创始人、资深编辑兼作家走走(曹亚男)向观众展示了谷臻公司开发的这款AI速读软件将给传统编辑和影视剧改编行业带来的巨大变化。
该公司成立几个月以来,在获得出版社授权后已经将1000多本图书制成导读版。该软件可以将社科、经管、金融等知识类图书制成导读版,使读者获得更广泛的通识教育。走走表示,每本书的导读版只需花40分钟就可看完,这样一年可以看完1800本书,相对于过去一个人一生的阅读量。此外,该公司开发的“知识眼”软件,可以为冗长的网文作品制作情节曲线,生成情节报告,帮助影视公司找到适合改编的网文作品。
谈到AI软件可能对文学创作市场和作家的冲击,她表示,现在有两类作品,一类是作家讲述与自身童年经历相关的故事,它们与读者有强相关联系。另一类是作者写他完全没有经历过的东西,是弱相关联系。可是很多人只是为了抒发个人情绪或按套路写作,读者需要的是真正有创意的东西。AI能造出大家更想看的东西,她认为那将是更美好的未来。斯坦福大学成立了一个以人为本的AI研究所,邀请全球顶尖的算法工程师与最好的文学专家一起工作,相信未来有一天AI会“创作”出让读者满意的作品。未来娱乐产业也将是针对每个人大脑的脑电波自动生成你想看的文本或画面。
今日头条运营总监曾华提及一个有趣的概念——信息茧房(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桑斯坦2006年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在信息传播中,个人只关注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内容,久而久之,自身会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他表示,今日头条已经意识到根据个人兴趣进行信息分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开始使用机器挖掘每一个用户的潜在兴趣,不断完善信息分发的技术,避免用户陷入信息茧房的困境之中。
更有意思的是,资深出版人、专栏作家黄集伟对中文近十年来极简和极繁的变化做了一个有趣的梳理,让现场的皮尔灵和不少国外嘉宾有了马上开始学中文的计划。皮尔灵表示,随着中国科幻小说在德国大卖,相信会有更多德国的出版人和读者对中国产生兴趣,开始学习中文。而本届以“文化的未来”为主题的大会,让更多人关注到文化差异和相互沟通的重要性,并从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结合的维度,去思考如何促进跨国间的交流合作及人与人的相互理解。
2025-01-06
2025-01-04
2025-01-03
2025-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