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东路、苏州河边,一幢红墙欧式小楼,静安区少儿图书馆,近年来人气火爆,在沪上外籍父母圈也小有名气。绝非胜在藏书量,它比拼的是一个“自带故事”的公益项目,一个跨文化阅读活动“双城记”———让中外家庭共读经典绘本,交流阅读心得。又一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新一季“双城记”活动名额一经公布,立即被抢完。
李晶晶和周雷,两个年轻人,一对志同道合的伴侣,十多年如一日努力探索跨文化阅读与传播:从中外家庭同读经典绘本的“阅读双城记”,到用中国语境“转译”他国故事,再到鼓励中外家庭参与中国故事的创作与讲述,等等。迄今,他们已先后举办200多场跨文化阅读活动,数千户中外家庭参与其中。
“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在于讲好自己的故事,还要把中国文化温婉而多彩、绵软却能穿石的表达方式、思维模式传递出去,让更多人在新语境下自然而然地读懂中国故事,触摸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他们与静安区文化部门一拍即合。
“洋娃娃”怎么读懂“小蝌蚪找妈妈”
就在上个月,“双城记”来了场有意思的阅读。主题:找妈妈。
参加活动的外籍家庭分享了德语区的经典绘本《我就是我》:全身彩色、长着长长辫子的小怪物在森林里到处找妈妈,但找来找去只找到局部相似的动物,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成人版”。起初,小怪物很沮丧,但最终明白了:自己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中国家庭上场,以一场精心准备的沙画演绎经典绘本 《小蝌蚪找妈妈》。演绎完毕,现场很多外国孩子张大了嘴巴惊叹:“太好了,小蝌蚪竟然找到了妈妈!”
“同样一个找妈妈的经典故事,不同的文化特质清晰可见。”李晶晶这样注解:国外注重个体的独立性,有冒险情结;中国人则注重寻找归属感,喜爱大团圆结局。
其实,这样的归属感和大团圆对于外国人也极具吸引力。在现场,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双语打印版本被外国孩子捧在手里视作珍宝,一些外国家长还主动上前索要原版水墨动画的网络链接。
跨文化阅读,难!难就难在要过滤掉不同文化人群固有的思维模式和文化背景,放在一个能产生“共情”的新语境中进行思想交流和碰撞。李晶晶说,以往,“你读一段你的、我演一段我的”式的“浅交流”并不少见,但各自能真正领略多少则不得而知。儿童是一个极易接受新信息、产生共鸣的群体,绘本更近似于通用语言。这些年,借由“阅读双城记”这一平台,得益于同类主题的绘本交流,更多海外家庭渐渐读懂了 《坐井观天》《鲲鹏与海》《盘古开天》等中国经典故事。
先让人爱上“中国式表达”
丹麦于兹,峨然高榉,丛林崟崟,漼溰海滨……这是一首以《楚辞》《诗经》版本“转译”的丹麦国歌歌词,现珍藏于丹麦驻沪总领事馆。
很多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都是从“孔夫子”开始的。但要真正领略孔子的巨大文化感召力,光靠看看祭孔仪式和汉舞表演是远远不够的。两年前,跨文化阅读传播活动被推向室外,拓展更为丰富的传统文化体验式阅读。
他们曾邀请十多户丹麦家庭来到嘉定孔庙,在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戏台前,李晶晶邀请语言学家将丹麦国歌歌词汉译成《楚辞》《诗经》版本,并作现场朗读。平平仄仄间,节律起伏中,外国友人听得如痴如醉。他们当场铺开长卷、提起毛笔,在中国家庭和老师指导下,一个字一个字地认真描摹这一优雅版本的国歌歌词;一旁的古戏台上,古装扮相的名伶还以昆曲曲牌唱响这个优雅版本……
正因为这场活动,那年年底的北欧设计创意周邀请李晶晶和周雷以《楚辞》《诗经》格律转译挪威、芬兰等北欧国家国歌,“输出”中国传统的声乐、节律、言辞之美。这些版本纷纷印成册页后被海外友人珍藏。
这次尝试,也被他俩视作突破:先让别人了解、习惯、喜欢上你的表达方式,这要比硬生生塞给人家一个故事更有价值。
文化自信,重在言而有物
做了十多年跨文化阅读传播,李晶晶看得越来越通透:文化自信,不在于言之何语,重在言而有物。
特别是我们的孩子。
李晶晶在活动中接触到的个别中国家庭,只追求孩子能流利地说一口外语,却忽略了母体文化对孩子的浸润和滋养。她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父母双方都是中国人,在家里却只允许孩子用英语交流。
“语言,说到底只是一种工具。一个缺少母体文化滋养的孩子,将来怎能建造属于自己的高楼大厦?”她说,社会比拼的从来不是用什么样的语言,而是有什么样的思想,以及以何种方式呈现自己的思想。
为此,他们再度刷新跨文化阅读版本———让更多元的文化参与中国故事的编排、演出。去年下半年,他们在位于浦东临港的中国航海博物馆举办海洋音乐节,开幕演出就是一场原创音乐剧,在挪威、法国、加拿大艺术家指导下,十多户中外家庭参与编排、演出,融合不同文化元素,重新演绎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
“一万个人眼里原来有一万个郑和。”在参与编演过程中,很多中外家庭充分领会到了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中国故事以及中国文化精髓。
2025-01-02
2025-01-01
2024-12-31
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