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汉学中心国别汉学发展报告·前言
汉学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是漫长的中国历史文化和外国的历史文化碰撞之后派生出来的一种学问,是中国文化另一种形式的自然延续。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与区域研究的勃兴,国别汉学的发展呈现出多维度的学术图景:既植根于本土学术传统,又交织着国际学术网络的动态影响。在徐宝锋教授领衔下,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汉学家口述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及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一带一路汉学话语体系研究”项目提供学术支持,世界汉学中心依托自有资源数据库与海外汉学家团队,通过大量权威数据和文献资料,系统梳理各国汉学研究的历时性演进与共时性特征,依据地区或国家分析阐述了其汉学整体发展状态与趋势。
本系列报告以地区或国家为单元,按照各自汉学发展现状分别聚焦以下核心议题:
一是学术史脉络:追溯汉学在所在地区或国家的制度化进程,解析其与政治、社会思潮的互动关系;
二是代际谱系与学术共同体:量化分析各国汉学家群体的人口特征(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学术传承),重点阐释代表性学者的方法论创新及其学派影响;
三是方法论转向:所在地区或国家汉学界在知识论和方法论层次上做出的调整与更新、融合与张力;
四是知识生产机制:考察教育机构、资助体系与学术共同体对研究议题的形塑作用;
五是文化接受:反思汉学成果在对象国公共领域中的传播与重构现象。
通过实证数据与理论反思的结合,报告将致力于呈现差异化的学术生态,揭示汉学作为“知识中介”在文明对话中的独特价值。我们期待这一基础性工作能为服务国家战略提供智力策源,为海外汉学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及文化实践者提供参照,并推动汉学从“区域研究”向“全球知识生产节点”的范式升级。
今日推送的是越南汉学发展报告。
越南汉学发展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中越之间的联系与交往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典籍中已有一些关于传说时期的神农氏、颛顼、尧、舜、禹等南至交趾或南抚交趾的零星记载,《尚书大传》有越裳氏在周成王时“三象重九译而献白雉”的记载。公元前214年,汉字随郡县制传入交趾地区,越南开始系统接受儒学教育,汉字成为官方文书、科举考试和典籍撰写的核心载体。10世纪越南独立后,历代封建王朝(李朝、陈朝、后黎朝等)仍以汉字为正式文字,仿效中国科举制度,推动儒学本土化,形成以朱文安、黎贵惇为代表的儒士阶层,并催生《大越史记全书》等汉文史学经典。15世纪后,喃字的出现体现了汉字文化的本土调适,但汉文仍占主导地位。
19世纪末法国殖民统治终结了这一传统:1884年南圻废除儒学教育,1931年全面禁用汉字,导致汉学断层。20世纪后期至今,越南通过汉喃研究院等机构重启汉学研究,整理古籍(如碑铭、燕行文献),并加强国际协作,但面临人才短缺和大众传承困境。当代越南汉学既是学术研究对象,亦为东亚文化互鉴的重要纽带。
自1991年中越两国恢复正常关系以来,两国经济贸易关系开始恢复和发展,政治关系更加密切,汉语逐渐成为越南经贸发展的重要需求语言之一。在此背景下,越南汉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汉学家
1.年龄
据目前已掌握的数据统计,当代在世的汉学、中国学研究学者有135位汉学家。在已知年龄的97位汉学家中,40岁以下的汉学家占总人数的17%,40—59岁汉学家占总人数的58%,60及以上汉学家占25%。从年龄分布上可以看出目前越南的汉学40岁以上的占绝大多数,40岁以下的汉学家较少。
图1越南各年龄段汉学家人数(单位:人)
2.研究领域
当前135名汉学家中从事研究领域为文学、历史、哲学、宗教和翻译的汉学家有79位,从事汉语及教学相关领域研究的汉学家为67位,从事当代中国相关研究领域的汉学家共16位。(数据有重合)。从事传统汉学研究的汉学家约占总人数的49%,从事汉语研究及教学的汉学家占41%,从事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研究的汉学家约占10%,越南作为东南亚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其目前的汉学仍以传统汉学和汉语研究及教学为主。
图2越南各领域汉学家人数(单位:人)
根据目前已经掌握汉学家的作品数据进行分析,学术著作成果较为丰富的有40位,具体呈现详见以下图、表:
图3汉学家学术成果数量分析表3-1
图3汉学家学术成果数量分析表3-2
表1汉学家学术成果情况表
(二)汉学机构
1.汉学研究机构
中国研究院(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该院成立于1993年9月13日,是越南官方研究机构,也是目前越南最大的中国问题研究机构,现有37名员工,其中研究人员30名。中国研究所是越南社会科学院的科研机构和成员单位。其职能是开展关于中国的基础研究,为党和国家的规划道路、路线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开展中国研究的咨询和研究生培训;参与开发国家社会科学的潜力,为加强和发展越中关系作出贡献。
汉喃研究院(Institute for Han-N^om Studies)成立于1970年,主要职能是收集全国范围内的汉喃资料,研究、翻译和出版汉喃资料,并培养汉喃研究人员。
另外,越南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哲学研究院、文学研究院等机构中也有学者专门从事与中国相关领域的研究。
2.孔子学院
当前在越南共设有孔子学院1家,即河内大学孔子学院。
(三)高校汉学教育
根据河内国家大学的数据,截至2024年12月,在越南全部224所大学中已有42所大学开设汉语专业(不包括东方学、第二外语在内),数量仅次于英语。
表2越南开设中文专业的高校名录
(四)汉学期刊
越南的主要的汉学刊物:一是越南翰林院中国研究所发行的《中国研究》,《中国研究》杂志(越文)由越南社会科学院中国研究院主办。这是越南国内惟一的中国学研究的专业杂志。该杂志设立的主要栏目有:经济与政治、对外关系、历史与文化、港澳台地区、中国学常识、典故和历史传说、动态信息等。此外该杂志每年还发行英文版一册。
二是《汉喃研究》杂志,由越南社会科学院汉喃研究院主办。该杂志主要介绍古代越南汉喃文字作品并结合汉喃文献中的一些词语来研究古代汉语、古代中国文学以及古代中越文化关系等。
三是《东方杂志》,由越南社会科学院东方研究所于2019年2月22日创刊。自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东方杂志》已保持并连续出版60期,发行量约25万册,已广泛发行至全国63个省市,包括党、国家、中央各部委、部门、分支机构的领导、全国各省市、企业、科研院所、大学、公安将领、军队、老干部、学生、各领域企业家和外国读者,特别是精英人士和中央领导等重要读者群。他们选择阅读该杂志的原因在于其对多极化趋势、去美元化、减少对超级大国依赖的解决方案的深入研究内容和深刻分析,以及对越南人民的性格和精神的深刻理解。
二、存在问题
历史传承的断裂。1919年越南废除科举,1945年后官方彻底弃用汉字,转向拉丁化国语字。这一语言政策使越南在20世纪出现“汉文代际断层”,年轻学者直接阅读古籍的能力大幅衰退。据河内汉喃研究院统计,目前能熟练解读汉喃文献的专家平均年龄超过60岁。越南汉学从全民基础学科沦为小众冷门领域,至今仍面临文献解读人才短缺、研究方法断层等问题。目前,越南汉学家群体规模小且老龄化严重,主要研究者多集中于河内国家大学、汉喃研究院等机构,年轻学者因就业前景有限而流失,导致传承危机。
汉语教学资源较缺乏。越南高校汉语教师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汉语教师的学历低、职称低等方面,总体缺乏高质量的汉语教师。其次,越南的华文中心等机构大都普遍存在教学设备缺乏问题,教学设施落后。缺乏当地化的汉语教材,由于越南政府严格控制教材、教辅等书籍,禁止学校擅自编写教材、辅导用书等,适用于越南汉语学习的教材缺乏,各学校的汉语教师只能自己编写教案作为内部材料使用。目前越南高校中文专业的汉语教材多是中国出版和中国台湾省、香港等地编写出版的教材,不是针对越南人编写的,教学反映效果不佳。
国际化学术交流不足。越南汉学界在国际期刊发表量仅占东南亚汉学研究的7%。相比其他亚洲国家,越南与国际汉学机构的长期合作较少,缺乏联合研究计划。一方面,越南其核心研究仍需参考中、日、英文学术成果,学者对外交流渠道有限,难以融入主流汉学讨论。另一方面,越南本土汉喃文献数字化进度慢,而海外机构(如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越南史料未被充分共享利用。
2025-04-16
2025-04-15
2025-04-14
2025-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