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的耳朵》 调查7年还原“割耳之谜”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孙珺

2018-03-29

墨菲

《梵高的耳朵:一个真实的故事》 (英)贝尔纳黛特·墨菲 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不管过去多少年,“梵高”这个名字,如同他的不朽名作《星空》一样,总能击中人的心灵。梵高的生平种种让人忍不住一再探究。2016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播出了一部名为《梵高割耳之谜》的纪录片,取材于英国一位艺术爱好者贝尔纳黛特·墨菲的同名小说,书中她耗时七年深入调查的梵高事迹,在揭开1888年12月23日晚梵高的“割耳之谜”外,还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真实的看待梵高的角度。

  近日,《梵高的耳朵:一个真实的故事》(以下简称《梵高的耳朵》)中文版上市,引发关注。

  为还原真相建立居民档案

  本书作者贝尔纳黛特·墨菲出生于英国,曾在伦敦学习艺术史。她在法国南部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从事过多种行业,由于这里距因梵高割耳而名声大噪的阿尔勒只有80公里,她经常造访此地,听导游讲过无数次梵高的传奇故事。但她发现,这些故事里很多细节都经不起推敲,甚至纯属捏造。

  在七年间,墨菲先后一百多次前往阿尔勒,以法证调查般的严谨、细致,寻找事件发生时代的一手资料,寻访事件当事人的后代,逐渐拼凑出梵高及其所生活环境的真实图景,建立起梵高生活当时的阿尔勒逾1.5万人的居民档案。经过不懈的努力,她最终找到了一份重要资料,重新书写梵高割耳的故事——《梵高的耳朵: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本书中文版编辑任菲看来,墨菲根据最新公布的梵高资料,结合实地调查,以“割耳事件”作为切入口,还原了梵高在阿尔勒的一年、也是他人生中最高产也最痛苦的一年的真实生活。“《梵高的耳朵》采用了一种类似法证调查的方式,假设梵高割耳是一桩疑案,搜集各种线索和证据,逐渐拼凑起事件的原貌,有点像推理小说的视角,有种别样的阅读乐趣。此外,《梵高的耳朵》的视角和电影《至爱梵高》类似,都是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待梵高,一点一点走近他,了解他,读来很有亲和力。”

  荷兰梵高博物馆作为极有威望的梵高研究中心也肯定了墨菲的研究成果,并将她找到的关键证据举办了个展展览。

  “梵高割耳”:真相到底是什么?

  梵高身上有很多谜,其中最让人费解的是“梵高割耳”事件,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当晚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他对自己痛下狠手?他到底割下了整只耳朵还是仅仅切下了耳垂?被梵高赠予耳朵的神秘女子Rachel究竟是谁?为何高更说自己曾因涉嫌谋杀梵高被捕?在书里,墨菲都剥丝抽茧,一一道来。

  在墨菲看来,梵高过于敏感,有时甚至失去了理性。但在他看似冲动的行为背后,存在一种“有破绽”的逻辑。他在 1888 年 12 月 23 日的割耳行为并非一种完全偶发的自残行为,而是深思熟虑又头脑清醒的。梵高在那晚把耳朵送给“Rachel”并不是为了吓唬她,而是给她送去救赎。这当然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但对梵高而言,这是一个私人的、亲密的礼物,他想通过这个礼物减轻她的痛苦。“这一行为向我们传达了太多被我们忽视的梵高心底无私的善良本性。”

  对话本书编辑任菲

  她不迷信权威的精神

  和梵高很像

  广州日报:对于梵高存在很多解读,尤其是割耳事件。那么经过作者的考证,她认为真相是什么呢?

  任菲:墨菲女士提到,导游向游客所讲的梵高的传奇故事,很多都经不起推敲。最广为人知的,梵高割耳后献给了一位妓女,甚至衍生出一种说法,说这是因为梵高看过西班牙式斗牛,在西班牙式斗牛中,斗牛士会将割下的牛耳献给心爱的姑娘。但墨菲经过考证发现,梵高所看的是普罗旺斯式斗牛或卡玛格式斗牛,这两种斗牛方式中并没有割耳这一环节。经过墨菲层层考证,她发现“梵高割耳献给妓女”很可能是讹传,因为她在翻阅阿尔勒当时的人口普查资料后,并没有查到叫“Rachel”的妓女,这位“Rachel”可能是一位在妓院打工的女仆。她曾经意外被狗咬伤,身上留下伤疤。梵高割耳,很可能是在精神错乱的情况下把自己的一部分送给Rachel以弥补她的伤痕。

  另一个学术界的疑点在于梵高到底割去了整只耳朵还是耳垂。之前的媒体报道中一直说梵高割去了整只耳朵,而墨菲在此次调查中找到了从未公开过的梵高的医生朋友在他割耳后画的速写,解答了这个谜题。

  广州日报:写梵高的书和影视作品很多,我们该如何看待梵高?

  任菲:梵高并非一个圣人,他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之前很多梵高的传记或相关媒体文章喜欢把他塑造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不被社会理解的道德完人形象,以满足大众对文化偶像的想象。实际上,在生活中梵高也只是一个凡人,一样有他的喜怒哀乐,他并非不在乎钱;他对爱的表达十分极端,曾经把手伸进火焰里以威胁心爱的姑娘接受他的求爱;他的性格中有天真而暴戾的一面,给身边的人造成过伤害,但在艺术创作上,他的专注与执着非常人能比,至死也对绘画怀有一种极其纯净的、炽烈的爱。

  广州日报:在考证的过程里,作者的精神可嘉。

  任菲:确实,作者本人有些特质:具有怀疑精神、不迷信权威,并且愿意死磕,在这一点上,作者和梵高非常相似。有关梵高的著述汗牛充栋,本来应该不再有什么新鲜观点可以提出了。作者却在大家都习以为常的细节里发现了疑点,从一个疑点开始层层推进,发现了令人惊讶的真相。调查工作本来是非常枯燥的,耗时良久,从调查到成书有七年之久,没有相当的耐心和执着是做不到的。

  广州日报:您认为什么人适合读这本书?

  任菲:我认为这本书适合一切怀有好奇心的人、喜爱美好事物的人、对梵高感兴趣的人。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艺术家在创造美的过程中自己究竟经历了什么,也会看到一个超前于时代的天才如何在他人的不理解中艰难前行。


责任编辑:霍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