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总编辑谈出版人应从国际书展学什么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许西安

2018-06-07

  核心阅读

  选择数字出版寻求转型升级的思路固然不错,但是,我们不能脱离传统出版现代化程度低的事实,盲目、单纯追求数字出版的发展,要把做好数字出版工作同实现传统出版现代化合理地结合起来。

  提高内容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前提是解决好科技图书的可发现性。广大出版人要回归以思想传播为导向、以追求社会效益为首要任务的出版体系中,既要做好优秀学术内容的发现,还要做好优秀学术内容的推荐。

  国际书展是世界出版人的盛会。作为科技出版工作者,笔者以近日参加的2018年伦敦书展为例,谈谈可以为国内出版人提供借鉴的几点思考。

  既重销售又重内容传播

  欧洲各个国家的市场相对比较小,一本书必须实现商业多元化,才能实现有效传播,取得实质效益。因此,欧洲出版商始终把实物销售、版权贸易、周边产品甚至IP等统筹考虑,这与国内仅少数品种有多元化商业目标的现实区别很大。

  国内市场大,实现一定销量是相对易达成的目标,而版权贸易等目标需要更加综合的实力来保障,这恰恰是许多出版社的短板。把精力放在编书上、放在卖书上,而不是倾注相当的心血和努力去传播出版物承载的内容,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切实把出版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既重视图书产品的销售,又努力推动其内容的传播,是当务之急。

  中国每年出版新书40万种左右,单一大市场看似是优势,但现实非常严酷。在任一细分领域,只要有一款图书能够取得令人称奇的销量,之后就会有大批的人编出同一“款式”的图书投入市场进行“厮杀”。这种情况下,编辑更加需要主动向别的创新者学习理念、思路和开放的技术,努力寻求并形成图书产品及其应用的快速迭代和不断优化。

  近年来,随着国内图书市场竞争加剧,已经有业界人士指出,仅仅关注国内市场而缺少国际竞争意识,是一种慢性自杀,并因此呼吁关注国际市场,坚持出版走出去。

  基础差距不容忽视

  国际书展上,直接陈列展示的实物图书固然很多且直观,但版权贸易洽谈往往依赖于电子设备。国内同业在这方面做得不够,虽然受限于语言因素,但缺少这方面的意识仍是不可否认的。

  即便是在国内做营销推广,也不是所有人介绍图书产品时都会如数家珍般自如,反而有一部分人面对已经相当完备的京东或当当的图书宣传页仍然介绍不清楚,或者抓不住重点。这种差距,既是基础性的,也是基本性的。

  如果说上述这一差距比较容易弥补,另一个差距恐怕需要奋起直追,即传统出版的现代化程度低。这是落后于欧美的主要方面。

  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及信息技术向各领域的延伸,数字出版理念逐渐深入,技术不断提高,形态日益丰富,受众日渐增多,产业势头强劲,成为众多传统出版企业转型升级的首要之选、前沿阵地。

  选择数字出版寻求转型升级的思路固然不错,但是,我们不能脱离传统出版现代化程度低的事实,盲目、单纯追求数字出版的发展。否则,到头来,在数字出版方面取得的成绩尚不足以偿还传统出版现代化所欠的债。

  因此,把做好数字出版工作同实现传统出版现代化合理地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方略。对传统出版人而言,要认识到从传统出版到现代出版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而数字出版则是前进路上的重要一步,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心胸,力求出版业务与数字技术互通互补。

  此次书展行前会上动员时特意提醒参展代表:绝不能满足于几个品种甚至个别领域的走出去成绩,要注意观察学习欧洲出版的完整产业链,为向现代出版升级作知识储备。现在想来,这确实是参展的重点所在。

  世界眼光仍需磨练

  本届伦敦书展举办了出版社、图书馆、学术类学会、研究人员和数字管理从业者公开讨论交流的论坛,如学术出版自由与开放获取(OA)就是惯常的话题。

  显而易见,国内出版的实际状况与这一类话题相距很远,即便是关联度很高的期刊,仍未被带入其中。科技出版与社科文艺出版有着明显的差异,与学术出版同样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出版共性的存在,决定了科技专业出版应当自觉地向学术出版、大众出版看齐,主动做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

  立足于专业机构市场(如图书馆)的科技图书出版,多年来形成了较为良性的商业循环,即高额补贴性收入和高质量出版相得益彰。但随着OA讨论的深入和尝试,出版社需要面临比价和低水平混杂问题,再加上不乏非专业优势出版社以营利为目的放低出版水准、压低出版价格的故意扰乱正常商业规律的行为,导致市场乱象环生。在这种形势下,始终坚持一贯的学术道德、出版道德就格外可贵,也格外必要。

  作者、读者就作品进行有效沟通的必要性愈来愈凸显,科技图书需要新的推广模式和新的评价体系。当今时代,内容严重过剩,若要提高内容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前提是要解决好科技图书的可发现性。如何让图书获得同行研究者、学生、普通读者的关注,在得到妥善的版权保护前提下实现广泛的传播和恰当的评价,是出版人必须要研究的课题。因此,广大出版人要回归以思想传播为导向、以追求社会效益为首要任务的出版体系中,既要做好优秀学术内容的发现,还要做好优秀学术内容的推荐,并以此在数字时代生存发展。

  补齐科普短板,丰富产品结构,要尽快行动起来。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这将科普工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科技图书出版单位应在本专业分工内自觉加强科普出版。

  学术专著层次的科技图书好比是大厦的结构主体,而优秀的科普图书则好比一家家知识小铺,提供给读者的是坚持问题导向、经过整合、有着鲜明观点和态度的高层次知识。在这样的知识大厦中,任何读者都可以流连忘返。这才是科技出版单位实现自我发展的应由之路。


责任编辑:霍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