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下午14-18时,美国汉学家大会“中国政治与经济分论坛I”于青岛世界汉学中心鸿蒙厅顺利举行。来自新华社研究院传播战略研究室、全球化智库(CCG)、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青岛科技大学、上海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9位学者及硕博生进行发言分享。分论坛由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授、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丽丽主持,新华社研究院传播战略研究室主任文建与美国范德堡大学副教授龙沛(Peter Lorge)评议。
主旨演讲
发言人:文建(新华社研究院传播战略研究室)
题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与实践路径
新华社研究院传播战略研究室主任文建的发言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和其独特性展开,涵盖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实践路径、特色、对世界的贡献等多个关键问题和回答。他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关注经济发展,更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为发展中国家独立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榜样,其理论和实践为希望快速独立发展的国家提供了可行的选择;并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在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上提供了灵感、希望和信心。他介绍,新华社研究院通过举办会议、对话、研究报告和合作研究等活动,致力于促进东西方更好地了解现代中国。
发言人:高志凯(全球化智库(CCG))
题目:Inevitable Pea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高志凯在发言中指出美国近年来对中国的敌对言论和威胁,认为这些言论和政策可能导致中美之间的战争。核武器的存在完全改变了两国之间的互动方式,因此用分析传统战争的结论来预测中美关系是不科学的。高志凯表示,中美之间的战争不是必选项,双方应追求和平。这种和平不需要基于彼此的爱或相同的价值观,而应基于理智和共同利益。美国领导人需要接受中美和平的必然性。这不仅有利于中美两国人民,而且有利于全人类。他最后呼吁两国在“人工智能革命”中合作,共同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利益,而不是人为地制造分裂。通过和平合作,中美两国可以实现真正的双赢。
发言人:Thomas Gold(高棣民)
题目:China and the 1979 Longue Duree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高棣民详细回顾了他在1978年中美关系正常化背景下赴中国留学的经历。高棣民的留学经历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独特面貌和变化。他接触了各种背景的中国人,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深入了解了中国当时的社会动态和人们的思想状态。他还回忆了在中国旅行的经历,以及其在中国各地的观察和见闻,特别提到其于1979年第一次来到青岛,并感叹如今的青岛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高棣民指出,尽管中国当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也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尤其是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社会变化。高棣民通过其独特的经历,深入理解并分析了1979年后的中国社会,为后来的学术研究和中美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发言人:SYLAM DINA(上海大学)
题目:“五四”前后新旧文化自信与传统文化重建
上海大学SYLAM DINA聚焦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复杂性。她指出“五四”运动背后传统旧文学持续发展的事实,新旧文化双方都有着对各自文化的强烈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体现为文化自信。她表示,双方的目标不是单纯地批驳对立文化,而是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新旧文化的博弈核心在于弘扬自己存在的合理性,双方都以重建传统文化为己任。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派赞同整理国故,而旧文化派则提倡新旧融合,或从传统中昌明国粹。这表明无论是新文化派还是旧文化派,本质上都是在对传统文化进行一种具有政治化倾向的重建。这种文化自信和重建传统的努力,反映了各派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刻思考和实践探索。
发言人:孙子怡(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题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英共对中国的支持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孙子怡介绍了历史上英国共产党等组织对中国革命政党的支持,尤其是其在中国抗日斗争期间对中国的贡献。孙子怡主要从分三个方面进行介绍:政治抵抗、组织与舆论支援,以及人道主义援助。她表示,英国共产党反法西斯的立场与中国的抗日精神不谋而合,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得以进一步加强。英国共产党为中国共产党争取抗日斗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其在政治动员、组织支援、舆论支持和人道主义方面开展的援华运动是时代性的缩影。虽然英国共产党在援助中国抗日斗争方面的影响力存在局限性,但是在推进世界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行动方面仍然作出了积极贡献。
发言人:刘高杰(青岛科技大学)
题目:大历史观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建党必然性
青岛科技大学刘高杰探讨了“大历史观”在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历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大历史观是一种历史方法论,它强调从宏观的视角综合考察历史,而非过于关注细节。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大历史观的独特性,它不仅是抽象概括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还体现了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辩证统一。这种方法论有助于全面、客观地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大历史观提供了一个更宏观、更系统的视角,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全球背景和历史原因,更好地把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脉络和全球意义,为系统、全面理解其产生的必然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研究方向。
发言人:施展(青岛科技大学)
题目: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百年历程与经验启示
青岛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施展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百年历程。她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后,解析了中国共产党探索现代化建设道路的经验启示。她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关键性。这些原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指南,确保了现代化进程中的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她总结称,在未来的征程中,坚持这些核心原则,对于当今新时代更好地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发言人:董峻诚(青岛科技大学)
题目:政党制度比较视阀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研究
青岛科技大学董峻诚的发言主要围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性及优越性展开。他表示,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不同于民国初年的多党竞争制、国民党一党专制、苏联一党制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通过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处理执政党与参政党关系,实现高效治国理政。这一制度是中国独创,符合中国国情和政党政治发展规律,并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新型政党制度经过70多年的发展,正向成熟完备迈进,未来将继续发挥其独特优势,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世界政治制度的多样化和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发言人:王俊德(中国政法大学)
题目:岑春煊入闽镇抚与民元福建政局
中国政法大学王俊德阐述了岑春煊入闽镇抚的动因与过程,探讨了岑春煊入闽镇抚对民元福建政局的深远影响。他总结,袁世凯与岑春煊二人于“二次革命”的对立并非完全由于1907年的“丁未政潮”,入闽镇抚导致岑春煊与袁世凯二人关系进一步恶化。入闽镇抚不仅促使福建由亲国民党逐步向亲袁世凯转移,同时也促进了袁世凯政府的中央集权,使袁世凯的势力进一步渗透到南方多个省份。福建的倒戈与集权的贯彻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二次革命”时期袁世凯对国民党的优势。
评议
新华社研究院传播战略研究室主任文建表示,高棣民教授的发言幽默风趣,其在华留学经历结合上世纪70年代的年代背景,让人深感治愈。而后他对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表示肯定,认为他们的研究扎实,在资料收集和国际梳理上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也指出,这些选题具有较高的难度,政治性强、创新难度大,且话语权不完全掌握在研究生手中。他认为,“比较视阀”应更侧重于国内与国际的比较,最后建议在演讲时需提升演示文稿的美观度和信息传达效果,以便更好地展示研究成果。
美国范德堡大学副教授龙沛在评议中首先指出政治学和历史研究的关系,以及两者的区别和相互作用。他认为,历史研究应避免被政治学的观点过度干预,历史学家需要保持独立和客观,而政治学家的分析可能会偏向于利用历史来支持特定的政治立场。龙沛强调历史研究和政治学研究各自的独立性和重要性,认为两者不应相互干扰。龙沛具体提到马克思在19世纪的观点与21世纪的现实有很大差距,因此现代研究应重新定义和审视这些历史概念。他还提到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与现代历史学的区别,历史环境和条件的不同使得古代的历史研究方法无法直接应用于现代。像现代中国与古代中国(如宋朝、元朝等)有很大不同,历史的连贯性不应被简单化。在讨论现代化等问题时,需要明确这些术语的定义,否则可能会被政治学家利用来达到特定目的。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在研究方法和观点上可能存在矛盾,但这种矛盾是学术研究的一部分,应以开放的态度对待。
2024-11-06
2024-11-05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