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化遗产,赓续文明薪火。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会同北京语言大学主办,青岛世界汉学中心承办的“世界汉学讲坛”第二讲:“遗产保护与文明传承Heritage Protection and Civilization Inheritance”2月7日在青岛成功举办。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王珂、青岛市教育局副局长丁连普先后致辞。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牛喜平,山东省政协常委、中促会理事单位山东省民间对外交流合作商会会长于晓怡,中国新闻社海外中心新媒体部主管萨日娜,青岛西海岸新区区委教育工委委员、局党组成员、管委总督学张成霞,青岛西海岸新区外事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晓鸿,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阿塞拜疆教研室主任阿利耶夫,中加国际电影节主席宋淼,北京语言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主任孙新堂,河北师范大学美育中心主任孟庆军等中外嘉宾出席会议。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主任、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徐宝锋主持讲坛。
本次讲坛,世界著名汉学家、挪威奥斯陆大学汉学系荣休教授、牛津大学默顿学院汉学系教授何莫邪(Christoph Harbsmeier),著名城市规划大师、法国邑法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特里·梅洛(Thierry Melot ),丹麦著名汉学家、丹麦前驻上海总领事曹伯义(Carsten Boyer Thøgersen),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巴黎中国电影节主席高醇芳(Deanna Gao)先后发表主旨演讲。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拥有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资源,是本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所在,也以自身特色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光谱。立足当下,如何继承、保护、延续、发展这些宝贵财富,是全世界面对的共同课题,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王珂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历来重视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希望以此次讲坛为契机,进一步挖掘和展示文化遗产的魅力,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让更多的世界各国人民走进文物和文化遗产,了解中国是怎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了解中华文明对全球文明发展进步的意义,为开辟一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康庄大道作出贡献!
青岛市教育局副局长丁连普在致辞中表示,青岛教育国际化建设步伐正不断加快,中外人文教育交流的平台模式机制日益丰富多元。青岛高度重视文化传承与遗产保护,努力推动与教育相结合,以教育交流合作的方式与世界各国不同文化和文明开展交流对话。希望通过此次讲坛,探索中华文化遗产蕴含的丰厚内涵和时代价值,推动中国与世界更好地民心相通和交流互鉴,进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近年来,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不断取得新成就,文化遗产国际合作领域获得新进展。这些散布在华夏大地上的文化遗产,不仅成为中华文明的生动见证,也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文明进程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本次讲坛,四位汉学大家以独到精妙的理解和呈现文化遗产价值的方式,交流其文化内涵,探讨对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议题。
世界著名汉学家、挪威奥斯陆大学汉学系荣休教授、牛津大学默顿学院汉学系教授何莫邪(Christoph Harbsmeier)开篇明义:“中华文化没有死去,不是过去”。何莫邪指出,对汉学文典最好的保护方式即为面向世界分析、说明、展现其背后的时代价值,何莫邪展示了自己耗费三十余年精力所主持的建设的项目“汉学文典(TLS)”,“汉学文典(TLS)”汇编了大量的古代汉语文献,提供详细的对照翻译,在其丰富的语料库中,每个词的语义结构都能得到系统的、有等级的分析,每一个概念都被置于范畴系统之中,展示如何进行汉学文典的全球化推广和系统化地精读。何莫邪指出,全球训诂学是古代汉语文献走向世界的核心工具,他指出全球汉学文典的保护与发展,要走向真正的多元化、科学化、理论化、系统化的发展道路,融入世界学术文化的洪流,为世界学术文化的发展发挥相应的重要作用。何莫邪认为,汉学文典的全球化遗产保护推广,要超越国别的概念,打开学术视野,融汇东西双方文化。
著名城市规划大师、法国邑法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特里·梅洛(Thierry Melot )着眼于有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他以法国文化遗产继承与保护为例,解读法国城市历史遗产保护的理念原则、管理手段与保护举措,如强化政府对文化遗产的干预和扶持,建立完备的文化遗产法律体系,通过制度激励,吸引基金会和协会等主体共同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等。他通过多个主持的案例,如里昂老城区城市更新等,介绍自己深耕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更新发展的经验之道。特里·梅洛认为,完备的文化遗产遗产保护制度,不仅仅是单纯地保存与修复,而应该是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与城市发展相协调,并且具备相关的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模式。他建言,城市有形遗产保护,应不再局限于建筑的修复,而是需要扩展到更为广泛的遗产开发,城市更新需要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挖掘城市特色,延续城市文脉,保存城市记忆,不断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丹麦著名汉学家、丹麦前驻上海总领事曹伯义(Carsten Boyer Thøgersen)讨论了在旧识与新知交汇时代出现的跨文化交际的三位中国文学思想大家——林语堂、陈季同、辜鸿铭关于文明的论述。三位文人接续近百年致力于直接用外语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向世界呈现“中国”和“中国人”的真实形象,通过这些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播者的跨文化经历,解读中国传统国学思维在知识形态中表现出来的连续性和中西文明逻辑的不同。这三位充满自信的中国文化阐释者,致力于西学东渐大潮中的反向运动——东学西传,他们从不同角度对于中、西文化特点及其间关系的思考,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意义。曹伯义指出,中华文化不同于传经布道式的西方文化,具有相对可以兼容的心理、思想与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民族性格,并以此为例说明,文明的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影响,而非单线的输入输出,世界文明的健康发展,需要多元文化的共生共荣。
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巴黎中国电影节主席高醇芳(Deanna Gao)的演讲围绕自己与学生创作的山水、人物、花鸟、猫等作品的技法展开,其所作人物工笔画彩墨细腻,山水画古意盎然,动物画构图巧妙写意。高醇芳立足于自己多年海外中国绘画教学和传播的经历,讲述中国传统绘画在法国的传承和发展。她指出,中国画是一个具有中国传统艺术特色的绘画工艺,在千余年的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堂庑宏大的独有体系、审美理想和表现形式,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与历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国画一直以来都是代表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世界主流艺术界认为国画表现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在世界画坛中自成体系,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但在当下的语境下,原本具有生命力的文化与艺术形式也失去了生存土壤,绘画艺术保护要从根基上出发,重视技法与理念的传承,这才是中国画传承与创新的基础。
北京语言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主任、青岛世界汉学中心拉美汉学与文化中心主任孙新堂做会议总结,四位汉学家从不同视角,结合各自的体会,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文明交流互鉴提出非常独到的见解,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脚踏中华大地,仰望历史星河,淬取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遗产保护与文明传承”是永不过时的经典议题。回顾往昔,成就卓著,放眼未来,任重道远。四位汉学大家以跨越语言、文化、时代、学科的全球视野,立足不同视角和领域发表主旨演讲,面向全球观众阐释世界文化遗产蕴含的丰厚内涵和时代价值,以理念创新推动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建立健全,开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格局,让中国的文化遗产成为观察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在文明互鉴中展示当代中国人的世界观、文明观、文化观、价值观。
“世界汉学讲坛”是在世界汉学家理事会框架内,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联合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共同构建的高端汉学学术对话交流机制。“世界汉学讲坛”第二讲:“遗产保护与文明传承Heritage Protection and Civilization Inheritance”,通过对话交流形式阐释、解读“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传承中华文明”的深刻内涵与国际意义,向世界生动展现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搭建文明交流互鉴之桥梁,营造良好国际合作之氛围,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时代价值的中华文明分享给世界,为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提供动力支撑。
2024-11-13
2024-11-12
2024-11-11
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