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21年11月21日,由中广联合会影视译制与传播委员会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翻译能力研究中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的“影视译制与传播高峰论坛暨中广联合会影视译制与传播委员会2021年会”在线上顺利召开。《中国联合展台》微信公众号摘编论坛精彩观点,敬请关注。
“影视译制与传播高峰论坛”以“影视译制与国际传播:多元视角”为主题,设有1个主会场和6个平行分论坛,共邀请来自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长影集团译制片制作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电影译制厂有限公司、中影电影数字制作基地有限公司、八一电影制片厂、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广西广播电视台等14家单位的15位专家进行主旨演讲,40名中青年学者进行主题演讲,近万名观众通过腾讯会议、B站和视频号等线上平台参加了论坛。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二级巡视员常进在开幕致辞中说,在全党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勇前进的新时代,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水平影视译制与传播能够帮助视听产品走得更远、传得更广,在不同文化之间搭建起理解和友谊的桥梁,对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发挥重要作用。希望影视翻译专家学者和业界机构代表深入探讨影视译制与国际传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交流经验,共同推动中国视听节目译制与国际传播水平的提高。
常进在题为“拥抱时代,担当使命,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好传译者”的主旨演讲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号召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遵照总书记的系列指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努力推动中国优秀视听作品走出去,取得丰硕成果。我国已形成一支致力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宣介新时代中国风貌、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影视译配队伍,希望中广联合会影视译制与传播专业委员会继续带领广大译配工作者恪尽职守、敬业奉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创作出更多让人民满意、让世界称颂的视听翻译成果。
中广联合会影视译制与传播委员会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李佐文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影视译制与传播委员会重点工作是为影视的“译制”和“传播”服务,希望加强影视译制与传播领域的信息沟通与协调合作,推动、规范我国影视译制与传播事业的繁荣有序发展。
李佐文教授在题为“认知语境下的影视译制策略”的发言中从认知语境的概念出发,回答了“什么是好的译制作品”以及“是否存在能够勾勒出优秀译制作品本质特征的理论框架”等问题,强调译者需要准确预测译文观众的认知结构,采取适当翻译策略,引导观众构建符合最佳关联的认知语境,实现影视剧与目的语观众的有效交流。
中广联副会长和秘书长黄炜在贺信中表示,希望影视译制与传播委员会为推动中外优秀视听作品走出去,促进全球影视行业繁荣发展,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应有贡献。
上海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冯庆华教授在题为“母语语料对电影翻译的借鉴”的发言中强调了汉语母语语料库的建立对电影翻译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发掘中国电影语料中的特色句、特色词以及特色搭配,并将其与英语影视作品的汉译语料进行对比,能够在翻译外国影视作品过程中,为提高汉语地道性提供有效借鉴。
上海电影译制厂厂长、国家一级演员刘风先生在题为“译制片的创作流程和创作状态”的发言中,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详细介绍了对内译制流程以及译配人员应有的创作状态,认为整个行业应该着眼于当今时代,系统梳理出符合时代新要求的译制流程和创作规范,为中国电影走出去做出自己的贡献。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任文教授在题为“原型契合与偏离——1949年以来抗战题材影片中译员形象的塑造与变迁”的发言中展现了中国抗战题材影片中译员荧幕形象从脸谱化到非脸谱化的变迁过程,认为此种原型偏离来源于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顺应商业化转型和叙事立场历史转向的需要以及人们对语际交流中翻译活动普遍性认知的不断增加,希望今后译员形象在不同的影视作品中有更多真实、多元化的展示。
中影电影数字制作基地有限公司译制中心王宜风主任在题为“影视译制——构建语言相通桥梁,聚焦文化传播交流”的发言中聚焦中影译制中心的三大主体业务,全面介绍了国产电影对外宣传译制、少数民族语译制以及进口片译制情况,最后就译制中心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以及仍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朱一凡教授在题为“透过影视翻译重申三维语境论”的发言中,从多模态的视角出发,重新阐释了三维语境论,强调了影视翻译中对非语言符号处理的重要性,认为在翻译过程中以多模态理论为指导,可以更好地关照受众的接受程度。
长影集团译制片制作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晓巍女士在题为“发扬传统 与时俱进——浅谈新时代译制片的配音译制工作”的发言中,具体探讨了新时代下导演、翻译以及配音演员的新任务,认为译制人员既要跟进新时代要求,又要恪守经典传统,时刻保有工作激情,共同创造出符合译制电影规范的作品。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张政教授在题为“数字人文视域下的影视翻译:现状与未来”的发言中聚焦中国翻译研究现状,讨论了研究理论与实践的局限,提出用数字人文概念拓宽翻译研究的边界,认为数字人文应用于影视翻译大有可为。
广西广播电视台北部湾之声(东南亚多媒体译制传播中心)杨春总监在题为“区域性对外传播的关键性对策: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升”的发言中,详细分析了区域性媒体国际传播的现实问题,越老柬三国当地媒体及受众以及异质性文化传播策略,强调了提升跨文化传播能力,加固情感纽带和文化认同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
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系主任肖维青教授在题为“中国无障碍电影的‘走出去’”的发言中,解释了无障碍电影的含义,梳理了中国无障碍电影发展的重要阶段,重点聚焦“走出去”的三层含义,主张推动无障碍电影在作品、项目以及科研三个层面真正实现“走出去”
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电影翻译通史”首席专家金海娜女士在题为“数字人文视野下的中国电影翻译历史研究与数据库建设”的发言中,全面介绍了中国电影翻译历史的研究缘起以及中国电影翻译数据库的主要内容、建设路径和建设目标,并对数据库的现阶段成果进行了详细展示,旨在为学界业界人士提供一个电影翻译共享数据平台。
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中加电影节副主席徐宝锋教授在题为“中外影视译制的译与不译”的发言中,以各国汉学家口述访谈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总结出当代中国影视作品在国外的翻译现状,讨论了外译作品的选择以及具体翻译问题,希望走出去的作品能够传达当代中国形象,真正起到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 “云山青年学者”潘莉在题为“译制传播中国故事的理念策略与实践路径:以新媒体纪实短片的制作和翻译为例”的发言中强调以非正式叙述和5W传播模型理论为指引,坚持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践行求同存异的译制策略,引导Z世代年轻人用新媒体视听译制讲好中国故事。
内蒙古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副总经理、技术监制栗东华女士在题为“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开展的现状和启示”的发言中,全面介绍了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语公益电影译制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解决策略,认为向世界展现自信的中华文化,应该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呈现,而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正是该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应给予重视。
2024-11-13
2024-11-12
2024-11-11
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