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据其家人在脸书发布的消息,前罗马尼亚驻华大使、罗马尼亚外交官协会副主席、汉学家罗明先生(Romulus Ioan Budura)于罗马尼亚时间7月25日去世,享年90岁(1931-2021),葬礼将于明日27日在Cimitirul Bucurestii Noi举行。
获悉消息后,中罗两国各界人士都纷纷致电其家属,表示沉痛悼念和慰问。中国驻罗大使姜瑜在第一时间代表中国驻罗使馆给其家人发唁电表达哀悼,并且在唁电中对罗明一生促进中罗友好所作突出贡献予以高度评价。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罗马尼亚部当日也在其官网上发布消息,称其为中罗友谊的奠基人之一,为中罗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罗马尼亚驻华使馆在其官方网站上发表讣文表示,罗明不仅是罗马尼亚杰出的外交家、而且还是具有国际威望的汉学家,时至今日仍受到各方的一致认可和赞赏。
罗明和夫人萨安娜女士
罗明是罗马尼亚著名的外交家、汉学家。于1931年出生,1950年赴华留学,先后在清华大学学习汉语和北京大学学习中国语言文学。1990年,罗明出任第十一任罗马尼亚驻华大使,他致力于中罗友好关系的建立。在其外交生涯中为多位罗马尼亚主要领导人和中国的主要领导人作过翻译和陪同。
中罗两国的桥梁
——罗马尼亚前驻华大使罗明和汉学家萨安娜
《中罗两国的桥梁——罗马尼亚前驻华大使罗明和汉学家萨安娜口述》一书记录了罗明先生和萨安娜女士的家庭、学习和事业,特别介绍了他们与北大和中国的情缘。
1950年冬,罗明(Romulus Budura)、萨安娜(Anna Budura)和另外三名同学无比兴奋地登上了开往中国的火车。火车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出发,途经雅西、基辅、莫斯科、满洲里、哈尔滨,历时半月,终于抵达目的地——北京。在寒风中走下火车的留学生罗明或许尚未意识到,正是这次旅行,将他的一生与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
罗明、萨安娜等罗马尼亚留学生和他们的中文老师
罗明是罗马尼亚前驻华大使、汉学家罗穆鲁斯·扬·布杜拉的中文名字。提起留学中国,罗明回忆说,是周恩来总理的一封信改变了他的命运。1950年,罗马尼亚领导人收到周总理来信,信中建议中国和罗马尼亚互派留学生,以促进两国交流。于是,罗马尼亚政府决定选派五名学生到中国学习,罗明同后来成为他夫人的汉学家、中国近代史学家萨安娜就在其中。
当时他们对中国还知之甚少,满怀好奇与期待。“到北京头三天,我们住的地方是原来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住过的四合院。中国教育部为我们举行了欢迎宴会,有关领导在讲话中都希望我们能为中罗两国关系发展做出贡献,我们每个留学生也都发言表了态。”罗明至今清晰地记得,他当时发言说:“我们一定要成为罗马尼亚和中国之间的桥梁。”
经过两年语言训练后,1952年,罗明和萨安娜正式进入北京大学学习、生活,罗明就读于中文系,萨安娜就读于历史系。在大家热忱的鼓励与帮助下,萨安娜克服了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为成为历史学家和汉学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中文系的罗明也在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方面达到了较深的造诣,一边学习,一边参与到罗马尼亚驻华大使馆的工作中。1954年,他陪同应邀来华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周年的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首次见到了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1955年,中国对罗马尼亚进行友好访问时,他还给朱德做过翻译。罗明曾说:“我一生中最宝贵的经历就是被派往中国完成大学学业,这让我有幸认识了中国老一辈革命家以及新中国的领导人。”
1966年,周恩来访问罗马尼亚,罗明任翻译
罗明和萨安娜收获了丰富的学识,也收获了甜蜜的爱情,两人一起学习、互相帮助,从而萌生了深厚的感情。1953年初,罗明和萨安娜在北京结婚,组成幸福的家庭。
1956年,罗明和萨安娜从北京大学毕业。“毕业证书是马寅初校长签发的,衬底有‘为人民服务’五个字。”萨安娜回忆说。罗明从1954年起就开始为罗马尼亚和中国领导人做翻译,实际上已进入罗马尼亚外交部。萨安娜毕业后也到外交部工作,1956-1959年、1961-1964年在罗马尼亚驻华使馆任职;1964年回国,1966年起到罗共中央历史社会和政治科学研究所工作。
走出燕园的罗明和萨安娜,怀抱对中国“第二故乡”的无限热爱,毕生都从事着推进中罗关系和两国文化交流的事业,践行着“要成为罗马尼亚和中国之间的桥梁”的誓言。20世纪50-60年代,罗马尼亚领导人访华时几乎都由罗明陪同、翻译。面对采访,他详细描述了60年代初随罗马尼亚领导人访华的情形,并用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展示着两国关系的亲密无间、坚定不移,展示着两国领导人的互敬互信。
“我无论是陪同罗马尼亚领导人访华,还是给访问罗马尼亚的中国领导人当翻译,都是对罗中关系中一些重大事件的亲历和见证。”罗明说。在中国高层领导人中,最使他难忘的是周恩来总理:“我永远记得,在许多招待会上,不论是以主人还是客人的身份,周恩来总理都会在与会者中转上一圈,向每个人问候几句。他也常常会注意到我,然后说:‘嘿,罗明,干杯!’要知道,我的外交级别在当时是享受不到这种干杯礼遇的。”
1990年.罗明就任罗马尼亚驻华大使,更是直接参与到罗中关系的构建中,江泽民、李鹏、胡锦涛等中国领导人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外交部退休后,罗明开始从事罗中关系研究,编著罗中关系文献集,并在罗马尼亚科学院、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多次发表有关中国的报告和讲话,推动罗中友好信念深入人心。萨安娜也是促进罗中文化交流的使者。
罗明夫妇的一双儿女都出生在中国。女儿达迪亚娜,中文名字叫罗家幸;儿子扬·布杜拉,中文名字叫罗阳。姐弟俩继承父母的事业,都为促进罗中友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我幼年的心目中,中国就是我的祖国,这些与我父母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达迪亚娜回忆说。她和母亲一样,后来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更凑巧的是,她的丈夫伊斯蒂奇瓦亚也是北京大学的校友,当年曾就读于中文系。1985年,达迪亚娜和伊斯蒂奇瓦亚被派到罗马尼亚驻华使馆负责新闻工作。2002年,伊斯蒂奇瓦亚就任罗马尼亚驻华大使,在任八年中,不断推动罗中对话,加强两国政治互信。
罗阳(相关阅读:https://mp.weixin.qq.com/s/-cWq1KG0HCXUHQe18v_71A 译研人物 | 罗阳:翻译的使命是沟通和交流,为读者服务)毕业于北京语言学院(现称北京语言大学),曾和法国留学生车玉国在侯跃文、石富宽指点下成为第一对说相声的“老外”。他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50多个代表团做过翻译,撰写和翻译过60多篇介绍中国和罗马尼亚的文章,被称为年轻的汉学家。罗阳目前供职于罗马尼亚的广播电视机构,他有两个女儿,都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罗明夫妇希望两个孙女将来也能到中国去,成为家里的第三代中国留学生。
罗阳在第十三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颁奖仪式上
这就是罗明和萨安娜一家的中国故事,充满温度,亲情洋溢。中国不仅赋予罗明夫妇工作和学术上的契机与动力,更让他们彼此相知、组成美满的家庭,也让他们的子女、以及子女的子女,都对中国这片土地产生了非同一般的记忆和情感。这段佳话里,那份跨越国界的友谊,那份执着使命的坚守,那份文化情怀的传承,正深深打动着每一位读者。
2025-01-02
2025-01-01
2024-12-31
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