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2日上午9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汉学家口述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图文音像数据库建构》开题仪式暨专家座谈会于北京语言大学逸夫第一会议室举行。
开题由北京语言大学科研处处长张健教授主持,张健处长介绍了《世界汉学家口述史》项目立项情况及与会专家们,并代表学校对项目立项表示祝贺,就科研管理等相关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建议。
专家座谈会由专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春青主持,与会专家们充分肯定了《世界汉学家口述史》项目的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并就项目的具体开展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黄卓越教授认为口述史项目需要预先设定好规范,建立一个科学化的操作准则。口述史是一种历史,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容,前期需要明确采访不同年龄对象的目的是完整印象型还是抢救型,建议将抢救型的老汉学家放在重要的位置。
霍玉珍大使建议尽可能抢救老一辈的汉学家,同时也要注重培养老中青汉学家三代相结合。汉学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汉学家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因此语言文化和区域的划分要考虑到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要素,中华文化走出去更要兼顾文化的差异性。
姜景奎教授认为按照区域划分更能提升口述史项目的客观中立性。他谈到口述史对象的遴选、分主题的划分以及选择何种语言口述都需要与后续的成果输出形式与传播范围保持一致。
刘欣路教授建议口述史对象根据不同国家的实际汉学发展情况具体对待。他谈到汉学家与翻译家的区别,比如熟悉中国文化但不懂汉语的研究者、对中国文化研究较少但成果丰富的翻译家等是否需要纳入口述史对象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王朝文社长认为项目要充分考虑代表性和广泛性、系统性和连续性、传统性和现代性。同时他也肯定了口述史项目的研究设想与价值,强调要做好与口述史对象的沟通,尽可能高效地去进行采访,并做好内容输出落地。
徐世澄教授提到口述史对象的遴选要从年龄结构、研究领域等维度综合考量。他谈到要将国别的全面性与代表性纳入考虑,采访需要针对性,前期要做好对口述史对象的履历了解与作品调研。
张冰教授谈到口述史项目特色鲜明,信息量巨大,做好汉学家的前期交流与规范文献的中期整理有助于形成规范的学术成果。她从翻译实践方面提出两点建议:第一,真正深入到国外的汉学家群体,并进行密切交流;第二,项目信息量较大,文献的整理汇编更要特别注意体例的统一与规范。
张西平教授强调口述史内容要建立基本的规范,对象使用母语表达会更为自然,但要考虑好后期语言译介的问题。他谈到北语是汉学家的摇篮,有其特有的国际优势,做汉学家口述史项目是使命所在,同时他还建议口述史项目分阶段、分国别展开研究。
周阅教授提到要加强采访的目的性,对采访对象进行国别、语言、研究领域等方面的聚焦。她认为要做好国别的遴选,提升口述史的内容完整性,如日本是汉学研究的重阵,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纳入口述史研究范围有其必要性。
钟少华研究员通过视频的方式谈到了汉学家口述应该注意的核心问题和解决方案。他认为口述史要尽可能保留口述者所讲的原内容,采访前必须先了解口述史对象对中国的关注和研究取得的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关键性内容的采访与提炼,有助于更进一步写出精彩的、有深度的口述史。
俞森林教授就口述史对象的中文名与音译名的署名选择、语言文化与地理区域的划分等问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与会专家们对此展开热烈讨论。
各位专家对口述史项目给予了充分肯定,从内容、技术、意识形态等角度提出了具有参考性和实施性的建设性意见。项目组成员等参与了座谈会,项目首席专家徐宝锋教授详细阐述了项目缘起、项目设计及项目规划情况,并代表项目组对专家表示感谢,未来项目组会充分吸收专家们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和各位专家进行交流与沟通,进一步梳理出可行性方案,扎实做好《世界汉学家口述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图文音像数据库建构》项目,助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以此促进民心相通、文明互鉴。
2024-11-13
2024-11-12
2024-11-11
2024-11-08